当前位置:首页 > 正文
罗定市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
发布时间 : 2017-06-20 11:27
来源 : 罗定市气象局
浏览次数 : 1909 【字体:
背景颜色:
分享到:

 

 

 

罗定市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

 

 

 

 

 

 

 

 

 

 

 

 

 

 

罗定市气象局

二○一六年十一月



十三五2016-2020年)时期,是气象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对于推动罗定气象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基本实现过硬的、经得起检验的气象现代化,服务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编制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云浮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罗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罗定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3-2020年)》、《罗定市落实〈广东省全面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细则》等文件,本规划是今后五年罗定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和行动纲领。

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在罗定市委、市政府和云浮市气象局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罗定市气象局围绕中心工作,按照市委一个加强和四个坚定不移抓建设的工作部署,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全面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十三五规划的实施打下良好基础。

(一)发展基础。

1.气象防灾减灾取得重大成效。气象防灾减灾体制进一步完善。十二五期间,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逐步完善,贯彻落实《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建立了以台风、暴雨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停课机制,修订颁布了《罗定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成立了罗定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完善了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了与29个部门应急预案100%无缝隙衔接。与国土、教育、农业、林业、水利、环保、交通等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逐步健全,启动了暴雨诱发城市内涝、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开展了气象灾害防御和防雷减灾等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气象灾害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有所降低。

2.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建立了316人的信息员队伍,建成21个乡镇气象服务站,建成306个气象大喇叭,与40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建立直通式气象信息服务。气象应急预警服务以面向城市、防灾责任人为主转变到城乡服务一体化,预警信息覆盖面由城市责任人扩展到城乡公众,气象服务渠道由5种扩大至10种,初步形成以广东应急气象频道、手机气象短信、天气预报电视电台节目、气象网站、气象信息显示屏、应急气象电话12121”、气象预警大喇叭、官方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为主要服务方式构成的气象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了气象公共服务白皮书制度,向社会公开气象公共服务的范围、种类和传播渠道。社会气象知识普及率逐步提高,人工增雨作业效益显著。

3.气象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建成多种监测手段的综合气象观测网络,基本实现对重大气象灾害监测不漏网,气象监测精细至乡镇。全市新建自动气象站5个,形成了我市国家基本站、30个区域气象站、生态观测站、风廓线雷达站、闪电定位仪、土壤水分观测、回南天观测、GPS/MET大气水汽总量观测等组成的综合气象探测网络系统。以数值模式为基础的现代预报技术显著提高了预报水平,最低、最高温度预报绝对误差分别小于1.7℃1.8℃,晴雨预报准确率在86.5%以上。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提前了30分钟以上。建立以卫星通信、GPRS移动通信网、公用数据通信网相结合的气象业务和政务信息网络,气象业务宽带网络升级到市-20M,实现省内自动站资料1分钟、雷达资料2分钟、国际常规观测资料20分钟到达预报员桌面,气象业务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完成了省、市、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系统接入,天气会商系统的使用和预警信息的发布更加快捷高效。2015年基本实现了气象现代化目标。

4.气象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出台了《罗定市落实〈广东省全面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细则》。全面提升气象依法行政能力,编制并公布气象部门权责清单,行政审批事项统一纳入政府行政审批目录。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全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减少至4项。优化行政审批流程,缩短办理时限,建立网上办事大厅,实现网上办理审批事项。积极配合云浮市气象局执法办,开展与市安监、经信、建设、公安等部门联合安全大检查,排查防雷安全隐患,减少雷电灾害损失,为平安罗定建设提供有力的防雷安全保障。加强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完成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备案工作。不断完善和巩固国家、地方双重财务保障体制,地方财政投入逐年增加。

5.气象科技人才队伍得到优化。完成县级参公管理人员登记工作,形成国编、地编、雇员、工勤人员组成的多元人力资源结构,有计划实施青年人才培养选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优化了科技人才工作机制。罗定市气象局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提高到65%,工程师比例提高到30%,新增1名副研级高工,有2人入选广东省气象局青年英才。

(二)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罗定基本实现过硬的、经得起检验的气象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根据省、云浮市气象事业发展要求和罗定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事业的客观需要,我们要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1.发展的机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罗定气象发展的新动力。十三五期间罗定主要发展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1%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左右,到2018年实现两个翻一番,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罗定整体经济提升发展、产业优化升级、基础设施提速升级、产城融合加快推进、民生福祉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的发展目标,对气象保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同时也为罗定气象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和活力。

——生态文明建设为罗定气象发展提供新空间。生态文明建设是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和重点任务,罗定一直秉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全力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市)建设,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建设,推进广东省新型城镇化“2511”综合试点县(市)建设。罗定生态文明建设将给气象发展提供更大更新的空间。

——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成为罗定气象发展的新途径。科技突破正在使气象探测、预报和服务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遥感遥测技术的发展推动大气信息获取向卫星、雷达、自动化探测方向发展;地球系统科学蓬勃发展,大气科学与相关学科日益融合,促进气象预报向数值模式预报、地球环境预测方向发展;移动互联网、智能制造、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前沿技术和产品的发展和应用,促使气象服务向智能化、便捷化、全方位、多层次发展,成为推进罗定气象发展的重要引擎。

2.面临的挑战。

——气象本地化预报技术与发达地区的先进水平仍有差距。气象预报预测系统是现代气象业务的核心,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始终是检验气象业务发展的重要标志。相对于气象防灾减灾需求和国内外先进水平而言,我市预报预测业务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现有大气监测项目和监测网络布局不能适应精细化预报发展需求;气候预测业务发展水平难以满足服务需求;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本地化预报技术方法的研究开发方面不够深入;现代气象预报预测技术和各类信息资料融合应用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临近预报、精细化预报等新技术在天气业务中未得到广泛应用;科学合理的预报预测业务布局尚未形成;预报员队伍建设的工作机制还不完善,预报员在预报预测业务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不够。

——气象服务能力与迅速增长的需求不相适应。气象服务主体单一,服务资源分散,难以适应迅速增长的多样性服务需求;公众气象服务的均等化、便利性、针对性亟待加强;边远地区气象信息服务还未能全覆盖;气象为行业服务的针对性不强;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共享机制亟待加强;气象为各级党委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气象保障的支撑能力不足。

——制约罗定气象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依然突出。社会发展环境和需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给气象发展带来的挑战不断加大。气象服务体制与开放多元共享不相适应的矛盾,气象业务科技体制与现代信息技术、创新驱动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气象行政管理体制与全面正确履职不相适应的矛盾依然突出,亟需通过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加以解决。此外,影响罗定气象事业发展的人手不够、经费不保等制约问题仍难以得到完全改善。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建设气象现代化为主线,不断提升气象核心竞争力,围绕省、云浮市气象局和罗定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大力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气象工作法治化,着力发展智慧气象,建设过硬的、经得起检验的气象现代化,为罗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现代生态城市和粤桂边工业新城建设提供优质气象保障。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民生为重。不断拓展公共气象服务新空间,提升气象改善民生,服务经济,造福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使气象服务真正融入经济社会各行各业,融入百姓生产生活,使气象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民。

——强基固本,共建共享。打造重点现代化项目,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推进与多部门的统筹规划、合作共建、资源共用和信息共享,提升气象设施和信息资源的综合效益,推进罗定气象现代化建设迈向新阶段。

——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以应用为导向推动气象科技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以科技创新破解制约气象发展的核心技术难题,把科技创新打造成气象发展的强大动力引擎。

——深化改革,提质增效。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气象发展的服务体制、业务科技体制和管理体制弊端,激发气象发展活力。突出集约发展,突出资源优化,突出软硬并举,突出管理提升,加快转变气象发展方式,提高气象发展质量和效益。

——党的领导,政治保证。全面加强气象部门党的建设,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确保省、云浮市气象局和罗定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规划》顺利实施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2020年,基本建成满足罗定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效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气象预报预警更加精准快速,气象防灾救灾更加主动有序,气象公共服务更加均等便利,生态和气候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基本建成过硬的、经得起检验、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

2.具体目标。

——提高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加强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网建设,探测自动化程度达90%以上。天气预报的空间分辨率达3公里3小时滚动发布24小时精细到镇(街)的气象预报。暴雨24小时预报准确率达70%以上,暴雨预警时间平均提前60分钟以上。

——提高气象防灾救灾能力。建立台风、暴雨等灾害停课停工应对机制。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与相关应急处置预案100%有效对接。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超过95%危化品生产储存和易燃易爆场所防雷装置检测率达到100%

——提高生态安全保障能力。建设1个生态气象综合观测站。建设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作业点,探索开展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建设温室气体监测站子站。建设交通、旅游、农业气象监测站。

——提高体制机制创新能力。初步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服务新格局。制定、修订气象行业地方标准。③90%以上气象行政审批事项可网上办理,审批时效较2015年提升50%以上。

——提高气象公共服务能力。公众气象服务总体满意度位居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前列。全市100%家庭可自助利用一种以上渠道获取气象公共服务。气象数据部门共享率超过90%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率达到90%以上,公众自救互救能力显著提升。

三、主要任务

(一)坚持创新发展,提高预警预测能力。

1.提高气象及相关灾害防御科技支撑能力。综合运用大数据和分布式计算技术,通过部门间合作与信息交换,收集气象高影响行业等相关信息,开展气象及相关灾害风险普查,将气象数据与相关行业数据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和风险评估技术,发展针对影响程度的灾害性天气风险预报预警,实现气象及相关灾害的提前预报预警,实现灾害防御信息资源的网格化、可视化管理,为市委市政府指挥防灾减灾、职能部门工作联动提供技术支持及应急处置指引,为公众提供气象灾害防御预报预警服务和行动指南。

2.提高精细预报精确预警水平。完善市县联动的精细化格点预报平台,利用区域数值模式(GRAPES)和多模式集合预报为基础的精细化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技术,逐步建立和完善灾害性天气格点预报预警业务,有效实现降水、气温、风、能见度等气象要素定点、定时、定量预报。2020年,每3小时滚动发布未来24小时镇(街)晴雨、温度预报,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或超过88%,温度预报误差小于1.1℃;暴雨24小时预报准确率达到70%,暴雨预警时间提前60分钟以上。

3.完善气象灾害监测体系。加强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网建设;对区域观测站网进行升级,改造老化、故障频率高的区域站,提高设备可用性和服务能力;建设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农业气象服务平台,为农业提供更准确、更及时的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服务;在气象灾害易发区域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区域,加大监测站点的密度;加强雷达等新型观测资料在龙卷风、冰雹、雷电等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中的应用研发;深入推进专业气象预报,改进完善专业气象预报系统,特别加强农业气象、环境气象、水文气象、城市气象预报;探索开展为罗定居民免费提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试点,建立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实行分区、分类、全网发送。

(二)坚持协调发展,促进气象公共服务均等化。

1.坚持做好决策气象服务。加强日常决策气象服务的管理,确保我市决策气象服务工作优质高效。根据决策服务发展、用户需求以及云浮市气象局的工作要求与部署,配合云浮市气象局完成决策气象服务技术规范与标准建设需求设计,协助制定重大气象灾害调查业务规范,完善决策气象服务考核办法。完善决策辅助平台,整合分析洪涝、内涝、地质灾害、污染扩散、林火监测等模型,为灾害治理提供决策支撑。

2.构建公众气象服务新模式。增加与公众工作、生活、健康、旅游、休闲等息息相关的气象服务产品,发布空气质量、污染物汇聚扩散的预报预测及其对居民生活影响等信息,利用社会共有云资源搭建气象产品云,实现气象服务云端部署、终端应用。加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技术融合,形成覆盖短信、微信、微博、网站等多种渠道相互融合的个性化服务体系,统一用户管理,实现跨渠道的个性化定制和按需服务。构建时空精细化、多要素、无缝隙的气象服务基础数据云平台,建立智能化服务引擎,建设用户请求精准响应、渠道产品自动适配的一体化气象服务系统。到2020年,建成互联网+气象的个性化、智能化气象服务体系,气象服务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

3.提升气象服务三农能力。围绕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现代农业五位一体示范基地及农业公园建设的需求,结合三农服务专项试点项目,深化气象为农业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健全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长效机制。逐步建设针对农业的气象观测网,提升关键农事季节农用天气预报、农业年景预报和农作物产量预报水平,强化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影响评估。配合市政府探索开展气象指数农业保险,解决农业保险定损理赔难题。深入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更为准确、快捷、精细且针对性强的气象服务,积极创建标准化气象为农服务县(市)和镇(街)。

4.推进气象大数据开放共享。在依法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稳步推动气象数据资源跨部门共享,向社会开放。制定气象数据开放计划,落实气象数据开放和维护责任,加快建设气象数据开放共享平台,向各相关部门开放气象数据接口,整合、交换和共享气象信息,促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推动气象服务社会化进程,建立相关的机制和平台,向社会开放气象公共服务大数据,构建主体多元化的气象服务格局,促进气象信息惠民服务。强化气象大数据在农业生产、流域和水库调水、城市积涝预警和运行管理、城乡规划评估、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森林火险预警监测、交通与旅游安全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公共卫生安全管理、突发事件应对保障、国防安全和军事活动保障等领域的作用。

(三)坚持绿色发展,强化生态安全保障能力。

1.提高生态气象监测能力。按全省的规划拟申请布点建设1个温室气体子站,建设罗定市生态气象观测站,实时监测罗定主要生态气象要素变化,建成我市大气成分监测、温室气体、反应性气体与灰霾等监测项目,初步建立罗定市灰霾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体系。

2.提高生态建设气象保障能力。推进生态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效益评估和公众服务。在龙湾、金银河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2套生态气象观测站,提升对森林、湿地及河流水库、农田、城镇等生态区域的气象和重污染天气监测能力。建成罗定市生态气象监测、预警、评估和服务平台,开展灰霾、干旱、病虫害、大气环境、水体生态、城市生态、养生和健康气象预报预警。实现监测、预警、评估产品加工制作、多渠道发布传播和服务信息共享。推进大气污染物应急扩散系统、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城市(农村)生态适宜性评价、森林覆盖监测评估、林火监测、林区火险等级预报等生态气象服务工作。积极探索生态旅游气象保障机制。

3.强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建立气候资源量化评价技术体系,形成完整的罗定市气候资源数据库,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及其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应用。建设罗定市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系统,开展针对城乡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工程建设、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重大生态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决策咨询。

4.增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在金银河水库、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生态区,开展人工增雨抗旱、河流和水库增水、防雹减灾、森林防火扑火以及重大社会活动气象保障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实现人工影响天气由抗旱应急到水库蓄水、改善生态环境的战略转变。完成1个人工增雨标准化作业点建设,依托云浮罗定支线机场,探索开展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推动人工增雨常态化作业机制建设,人工增雨效率达15%以上。

(四)坚持开放发展,拓展气象合作共赢空间

1.强化气象防灾减灾部门联动。修订完善《罗定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健全台风、暴雨等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对接机制,实现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与各相关部门应急处置预案100%有效对接。会同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民政、安全监管、旅游等部门,建立完善以台风、暴雨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停课停工制度,以及防御山洪地质灾害、风灾、涝灾等体制机制。推进《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的有效实施,落实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管理制度。

2.健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完成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和一体化发布平台建设,实现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的权威、统一发布。推进快速发布绿色通道建设,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一键式发布系统健全气象管理网络,将现代公共气象服务业务体系延伸至农村,完善全市乡镇、行政村气象服务站建设,制订乡镇气象服务站业务流程和管理办法,让气象服务信息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力求做到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加强气象信息员的管理和培训,不断提升气象服务站的能力和水平。

(五)坚持共享发展,增加气象公共服务供给。

1.提升决策咨询贡献度。围绕地方宏观经济决策、战略性产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重大灾害应对防范、大气污染防治、生态环境建设、应对气候变化、重大社会活动、重点工程建设等,凝练决策服务重点,规范决策服务流程,完善决策服务方案,提升决策气象服务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推进决策服务由简单提供监测预报产品向直接提供决策建议转变。制定重大气象灾害调查业务规范,联合应急、质检等部门,制定气象灾害预警与应急联动相关标准体系。组织开展重大灾害性、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评估技术研发,优化洪涝、内涝、地质灾害、污染扩散、林火监测等模型,完善决策气象服务平台,增强决策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敏感性、综合性和时效性。

2.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增加与公众工作、生活、健康、旅游、休闲等息息相关的气象服务产品。加强新媒体技术应用,形成覆盖微信、网站、手机客户端、桌面插件等多渠道融合的服务手段,实现跨渠道的个性化定制和按需服务,建成用户请求精准响应、渠道产品自动适配的互联网+气象服务智慧服务系统。大力推动广播电视、移动互联网等单位和企业发展气象信息产业,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气象服务实体,促进气象防灾技术服务规模化发展,鼓励气象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向社会提供气象服务。建立一批气象科普基地,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数字气象科普精品,提升国民气象防灾减灾和气候保护意识。

3.提升经济社会融合度。大力推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与气象服务融合创新,加快实施互联网+气象服务战略,打造便捷高效的智慧气象服务体系。加速传统气象服务方式向智能化气象服务新模式的转变,利用先进的大数据跨界融合分析技术,提升气象大数据在公众衣食住行、农业生产、流域和水库调水、城市积涝预警和运行管理、城乡规划评估、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森林火险预警监测、交通与旅游安全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公共卫生安全管理、突发事件应对保障、国防安全和军事活动保障、水上作业与救助等领域中的应用水平,实现精细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普惠气象服务。

4.提升气象数据共享度。建设以云端为重点的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架构,实现观测、预报、服务、科研、管理信息高度集约,市县一体化便捷应用,实时、历史数据统一共享。建立以气象探测数据、各类预报预警产品及公共服务产品为主体的气象云平台,扩充气象云平台内外网络传输能力,建设市-100M带宽的高速网络。在依法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稳步推动气象数据跨部门共享,向社会开放。制定气象数据开放计划,加快建设气象数据开放共享平台。建立气象与相关部门数据共享体制机制,重视行业数据、互联网数据、经济社会数据、用户行为数据的采集,促进气象与各行业数据深度融合。

(六)坚持深化改革,保障气象发展健康和可持续化。

1.推进气象服务主体多元化。强化政府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职能和作用。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气象服务机制,推动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将气象公益性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清单,建立专业气象服务主体协助政府提供公共气象服务。鼓励发展气象社会组织,支持社会资源和力量参与提供气象信息、防雷减灾等气象服务。鼓励志愿者向社会提供气象服务。

2.推进气象管理法治化。推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设,争取制定《罗定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以及《罗定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实施细则》。根据省、云浮市气象标准化建设发展规划,做好相关行业标准建议意见工作。在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认定的基础上,加强对重点单位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指导、服务和监督。强化气象部门权力责任清单管理,不断完善气象网上办事窗口,规范气象技术服务事项。制定气象服务市场准入、生产经营活动和产品(服务)质量等监管标准体系和第三方评价机制。加强市场主体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市场主体失信黑名单制度,营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3.提升党建和气象文化建设水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全面加强气象部门党的建设,持续改进干部作风,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扎实开展学习型、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廉政文化局务公开示范点等创建活动,持续开展业务技能竞赛,提升干部职工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塑造和弘扬新时期广东气象精神,践行你的冷暖,在我心中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服务理念,树立现代化的气象人形象,打造罗定气象品牌,培育多元化的气象文化载体,建设优美的人文环境,将文化内涵全面融入气象工作,以气象文化建设推动气象快速发展。

四、重点项目建设

“十三五”期间,我市将按照气象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建设任务,通过重点抓好气象灾害防御基础设施的建设,全面提升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和气象公共服务的能力。具体项目如下:

(一)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项目技术装备升级。

——建立和完善我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制定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并实现多部门接入。加强灾害风险普查,全面获取数据资料,进一步充实决策指挥系统功能,为决策指挥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撑。

——可视会商系统建设。运用光纤数字通信网络和现代多媒体通信技术,通过系统集成实现可视化的会商、图像和气象数据资料共享。进一步推进省、云浮市气象部门和罗定三防、应急办等相关部门平台接入,实现会商可视化、天气联防实时化、气象通信高速化,提高气象预报和防灾抗灾决策的服务能力。

(二)气象为农服务建设。

通过完善农村气象监测网络和拓宽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覆盖网络,建立农村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网络和农村气象科技信息网络进村入户的框架,全面提高农村抵御自然灾害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创新气象为新农村服务方式,不断深化和完善农村气象服务,实现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科技新突破。

该系统的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建设高精度、高密度、自动运行且数据可靠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站网。采购农业小气候观测站、水产养殖监测站、农田小气候观测站、土壤墒情监测站、农业气象实景监控站等设备,全面采集周围的环境信息,包括温度、湿度、土壤温湿度、CO2浓度、深层水温、水质、全景监测等。

——建立农业气象灾害指标试验基地。建立罗定市农业气象试验站,在开展农业气象试验基础上,完善罗定市农业气象指标,进行多种农业气象灾害敏感性试验,编写多种不同作物的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方法手册,开发特色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服务、粮食保障气象服务产品,完善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服务机制,开展有针对性的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服务,切实提高我市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服务能力。采用新引进的先进设备,结合已有设备采集的数据,协同合作开展淡水养殖、蔬菜种植以及其他主要田间作物的农业气象指标试验,并针对各区不同气候特征,开展分区特色农业气象指标试验,针对试验作物总结农业气象灾害防御适用技术

——建立农业气象服务业务平台。建立和完善以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科技为农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业务系统,系统包含农业气象观测、农业气象预报、农业气象预警、产品制作与分发、专家知识应用、后台管理等。

——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建设。依托罗定市气象局现有气象信息发布手段,扩展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应用范围及受众人群。建立覆盖全市21个镇(街)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综合发布平台;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对象数据库;建立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和双向传递机制;建立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数据库,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

(三)精细化预报服务平台。

以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为基础,发展精细化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技术,完善市县联动的精细化格点预报平台,建立本市气象应急服务体系,提高应急服务的能力。

该系统的主要内容如下:

——建设城市气候观测站、农业气候观测站、生态观测站,以及增建面向交通、工业、林业、旅游、环境等方面的专业气象自动站。促进与公路运输、特色农业和种养大户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强化气象大数据在农业生产、城市运行管理、城乡规划评估、山洪地质灾害防治、交通与旅游安全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管理、水陆救助等领域的作用。

——建设气象资料处理中心,购置高性能计算机,建立气象资料处理系统,提高气象资料的开发利用和通讯、预报、服务应急备份能力。重点发展基于致灾阈值的中小河流、山洪地质灾害风险预警以及城市内涝气象风险预警。搭建基于统一数据环境和计算资源的集约化智能型预报平台, 开展省市县一体化预报预警。

——研制或引进一套先进的气象诊断分析软件,结合地理信息和完善的气象监测网络、周边雷达、气象卫星开展精细化预报服务。开展连续、滚动的台风、暴雨、强对流、雾霾等灾害性天气精细化格点预报预警,发展分辨率到分钟级和公里级的实时监测、短临预报和中短期预报,建立精细到县的延伸期(11-30天)重要天气过程预测和月、季、年滚动预测。

——构建满足云计算、大数据等网络技术发展需求的作业流程,开发罗定市中小河流、地质灾害易发点、城区积涝点、交通干线等监测预警服务系统,构建“监测在线、产品精细、信息通用、流程简约、人员精练”的一体化业务体系。

(四)互联网+气象服务工程(“智慧气象”工程)。

——建设气象信息化系统。升级气象视频系统,建设100M带宽的市-县高速网络。依托以云端为重点的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架构,实现观测、预报、服务、科研、管理信息高度集约,市县一体化便捷应用,实时和历史数据统一共享。依托省局建立的气象云,开展大数据分析运用。

——建设气象数据统一交换和开放平台。拓宽电子政务外网带宽,完善气象部门到相关部门的通信线路。整合不同部门与气象相关数据资源,搭建气象数据统一交换平台,建立融合共享、快速联动响应的气象灾害防御业务平台。建立气象数据开放平台,逐步实现气象数据向社会开放。

——创新服务形式、丰富服务产品。提供转折天气过程“冷暖先知”、定时定点实况播报“此时此地”等让公众愉悦的服务产品。研发一批面向社会的气象大数据公众服务产品,融合分析不同行业、领域的大数据,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能力。

——建立定制服务管理平台。加强新媒体技术应用,实现微信、网站、手机客户端、桌面插件等多种渠道的个性定制和按需服务。

(五)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工程。

十三五期间,争取尽快完成罗定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以下简称发布中心)基建项目的规划、立项和建设等工作;组织招聘发布中心工作人员,充实发布中心人才队伍;推进发布中心与相关部门深入对接,梳理整合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需求,建立全方位多手段的发布体系,实行标准化的信息管理与共享,建立智能高效的操作系统,保障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及时性、广泛性、实用性,解决目前突发预警信息发布存在发布时效低、权威性弱、资源浪费、沟通不畅等问题,形成全面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通过推进发布中心的建设,完善发布中心的管理,达到第一时间权威发布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等三类突发事件预警信息,指导广大群众采取应急措施,降低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

(六)强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全面提升我市人工影响天气科技水平和服务能力,有效地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的科学决策水平和有效应对能力,实现“安全、高效、科学、规范”的目标,利于常年性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高作业效益。

——加强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组织领导。在资金投入、政策措施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广泛发动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切实转变观念,人影工作要实现由“抗旱”为主向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的转变,推动人工影响天气常态化作业机制,把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摆上事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位置。依托云浮罗定支线机场的建设,探索开展飞机人工增雨作业。

——开展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作业点建设。优化作业站点布局,作业站点要全部达到省局要求。选取1个站点开展标准化作业点建设,建设内容为:221平台,2室是指值班指挥室、休息室,值班室兼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平台,其具备可视上传资料到市和省人影中心指挥系统功能;2库房是指军队弹药贮存仓库和作业站点弹药贮存带保险柜的临时仓库,实行炮库分离;1平台是指一个平整夯实的作业发射平台;在作业管理上,有作业安全射界图、作业制度和作业流程规范等,完全达到行业规范要求。

(七)雷电监测、预报预警及服务系统建设。

——在全市布设4个大气电场仪和17个雷电预警系统,基本覆盖人员密集区域、重要场所和镇(街),建成后将实现对雷电的长期定位监测、分析评估,提升对全市雷电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的预报和预警能力。

——镇(街)气象行政审批窗口建设。

——公众雷电服务系统建设。建设雷电监测资料集中处理和共享系统、雷电实时监测地理信息系统、雷击风险评估业务平台。依托我市历史资料,制定雷电灾害区划,提供雷电灾害防御服务,提供防御雷电灾害的产品,推动我市的防雷减灾安全工作。建立重要场所防雷档案管理系统,按易燃易爆场所、旅游景区、物流和仓库及临时堆场分类,进行相应的防雷档案管理,随时调取信息(含分布图),为以上场所提供防雷预警或技术服务。

——加强中小学校舍防雷防护能力建设;在农村雷电多发易发区,开展防雷示范村建设。

(八)人才队伍建设。

十三五期间,解决人才紧张的办法,除适当引进510名大专以上气象相关专业学历的毕业生外,着力现有人才资源的开发,加强人才资源的能力建设,选派510名大专学历人员进行本科相关专业学历教育,实现本科学历人员比例占90%。完善青年气象科技人才培育扶持机制和高级气象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培养和引进23名青年气象科技人才。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创造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罗定市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是指导今后五年罗定气象现代化建设、气象改革与创新工作的重要依据,各单位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严格维护规划的指导性、权威性和严肃性。要加强领导,科学部署,把规划的各项任务贯穿于实际工作之中。

(二)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做好本规划与省、云浮市气象局和我市相关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将气象发展规划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进一步完善双重管理体制和相应的资金渠道,建立健全与中央、地方气象发展相适应、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研究制定规划实施的财政、金融、税收、投资、产业、土地等相关配套政策,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三)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以规划带动项目建设,以项目促进规划落实,确立规划对重点项目布局的指导作用,科学谋划重大项目。争取把重点工程的各个项目纳入市政府重要议程,依据规划有序推进气象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强化气象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规范建设程序。落实项目建设各项监管制度,确保安全生产,保障工程质量,保证建设工期,提高工程效益。

(四)强化监督评估。

在市政府的组织领导下,气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检查规划落实情况,分析规划实施效果,做好各项工作和措施落实的督促检查工作,定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建立规划工作目标落实责任制,加强考核。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


罗定市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项目表

 

投资单位:万元

项目名称

建设要点

起止

年限

计划总投资

投资比例

争取上级财政

本级财政

备注

1

区域自动气象站及乡镇气象服务站项目建设

加强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网建设,对部分设备老化、故障频率高的区域站进行改造,提高设备可用性和服务能力;继续完善乡镇气象服务站建设,按照镇(街)三防办、气象服务站、农办、或水管所多套牌子,一套人员办公要求,完善平台系统建设。

2016

-

2020

175

0

175

 

2

预警信息服务

完成市、县预警信息发布平台预警信息发布,建立与省对接的市、县(市、区)一体化发布平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开展为当地居民免费提供气象预警信息的试点,建立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实现分区、分类,全网发送。

2016

-

2020

500

425

75

 

3

精细化预报服务平台

1.建设面向交通、工业、林业、旅游、环境等方面的专业气象自动站,强化气象大数据在各领域的作用。

2.建立气象资料处理系统,提高气象资料的开发利用。

3.研制或引进一套先进的气象诊断分析软件,开展连续、滚动的灾害性天气精细化格点预报预警,和重要天气过程预测和月、季、年滚动预测。

4.开发罗定市中小河流、地质灾害易发点、城区积涝点、交通干线等监测预警服务系统。

2016

-

2020

500

400

100

 

4

互联网+气象服务工程(“智慧气象”服务工程)

1.依托省气象局建立的气象云端为重点的“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架构,实现实时和历史数据统一共享。

2.建设气象数据统一交换和开放平台,整合不同部门与气象相关数据资源,建立融合共享、快速联动响应的气象灾害防御业务平台,逐步实现气象数据向社会开放。

3.创新服务形式,建立定制服务管理平台。

2016

-

2020

400

300

100

 

5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

建设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项目,组织招聘发布中心工作人员,推进发布中心与相关部门深入对接,建立全方位多手段的发布体系,实行标准化的信息管理与共享,建立智能高效的操作系统。项目建设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用地、项目建设、仪器设备等。

2016

-

2020

1000

500

500

其中本级财政土地投资500万元

6

气象为农服务建设

1.建设高精度、高密度、自动运行且数据可靠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站网。

2. 建立农业气象服务业务平台,建立和完善以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科技为农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业务系统。

3. 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建设。

4. 建立农业气象灾害指标试验基地。

2016

-

2020

500

350

150

 

7

雷电监测、预报预警及服务系统建设

1.在全市布设4个大气电场仪和17个雷电预警系统,基本覆盖人员密集区域、重要场所和镇(街),建成后将实现对雷电的长期定位监测、分析评估,提升对全市雷电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的预报和预警能力。

2.镇(街)气象行政审批窗口建设。

3.公众雷电服务系统建设。

4.加强中小学校舍防雷防护能力建设;在农村雷电多发易发区,开展防雷示范村建设。

2016

-

2020

600

500

100

 

投资合计

 

 

 

3675

2475

1200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分享到: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c) 罗定市气象局 ,未经许可 不得擅自复制、镜象 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 罗定市气象局  承办单位: 罗定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罗定市气象局 制作和维护   
ICP备案: 粤ICP备09004295号    网站标识码:4453810038    公安备案: 粤公网安备 44538102000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