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轿娶亲与坐轿代步

发布时间 : 2018-07-05 16:50 来源 : 罗定市新闻中心 浏览次数 : 32949次字号:

花轿娶亲与坐轿代步

 

花轿娶亲,就是结婚由男方用大红花轿到女方家把新娘抬回来拜堂成亲。这种风俗在中国(至少是在汉族中)已有很久历史,甚至在影视作品中也有多次反映,当然也有些地方不是用花轿抬新娘的。例如在珠三角的水网地带,那里的风俗是用艇去接新娘的。在罗定,解放前不论农村或城镇,不论富家穷家,要娶媳妇就必须用轿接新娘,这是规矩。

解放前,罗城镇内有几处出租花轿,分布在较场顶,射箭岗及南门头。其中南门头林三友的花轿最为漂亮。其他地方的花轿多是从佛山购回,林三友的则是自己制作。林三友原是雕刻店,几代人人都从事雕刻印章及牌匾的业务。以后发展到了制作及出租花轿的生意。花轿是木结构,用硬杉木制成一个大厢样的骨架,然后在垂直和横向连结的木柱及两扇轿门均雕刻各种花纹及图像,轿顶是一个可反转的方形漏斗,使用时把尖顶向上,加上与其吻合的五颜六色四边有穗的布幔,四角有四条红绸带向下挂着,一顶花轿就完成了。上世纪四十年代,花轿有了创新,就是把两边的雕刻木板改成四个可拆卸的小橱窗,向外的一面是透明玻璃,橱的背景是蓝色,橱内摆放着花鸟,也有人物,都是精品,橱窗四边,由金银色饰物装饰,这样一改,整顶轿焕然一新。一段时间新旧轿同时使用,但租金相差很大,以后凡有嫁娶的人家都花高价租用改进的轿,旧式的便渐被淘汰。

一顶花轿有轿夫四人,另加一名护轿人,是出租者派去,沿途保护花轿的。抬轿时也分硬槓,软槓两种,硬槓是轿的两边有轿槓两条,前后两端各由一条横担联结,由二人一前一后担着横槓前行,走起路来,轿内就觉上下跳动,甚不舒服,所以新娘父母都会讨好轿夫,或另送利是包,使他们尽量行走稳定,不要像电影《红高粱》中的轿夫那样,把轿子乱抛一通。所谓软槓,就是在硬槓的基础上在前后横担中捆以粗绳,绳的中间另有短木槓穿过,实际前后各二人是抬着短槓,受力的是粗绳,也就是抬的是粗绳,行走起来有弹力,轿中人感觉舒服。是全程软槓,或只是两家附近的路段用软槓,中间段路用硬横,事前要讲好,两种抬法,工资是不同的。抬软槓不但脚步要配合好,而且轿夫两手要扶住长槓,行走在崎岖的路上又要格外小心。

花轿迎春的全过程是:男家先准备好礼品,女家则准备嫁妆,到了正日新娘则唱字眼歌,又像粤剧花旦一样,身穿凤冠霞披在等待。男方除了花轿外,另外还有抬礼品的,扛彩旗的,以及八音队。一路上吹吹打打,将礼品送至女家。女家则将新娘送入花轿,连同嫁妆送达男家,还有一些细节,如雄鸡过轿顶,新郎踢轿门,交换花束,新娘过大门时,接受新郎纸扇敲打等,据各地的不同风俗不同而不同,经过宴请宾客,闹洞房及次早的拜堂,整个娶亲过程就结束。

举办婚姻嫁娶的事,双方最关心的是礼品及嫁妆的多少,因为关系到双方家长的面子。而新娘最关心的是坐花轿,一个姑娘如果出嫁没坐过花轿,她会一生都感到遗憾。所以有些新人虽然家庭相距不远,宁愿绕道而走,也要坐花轿前往。比如男方住谷岗里,女方住王屋,距离只有几十米,也要迎亲队伍从谷岗里出今大新中路,经泽汇路,水街才到王屋,回程也跟来时路段走回。

解放后,提倡婚事新办,花轿迎亲,随即停止。登记领证后,改由单车接新娘,或举行集体婚礼,派发喜糖等,改革开放后,汽车增多,形式上改为汽车接新娘,双方亲属共同宴饮一餐即完。正是“香车迎淑女,美酒宴嘉宾”。

下面要说的是以轿代步的事情。这种轿与花轿有大的区别。它是用竹扎成。先用竹杆扎成轿架,用竹笏织成轿顶,轿身用帆布围好,轿内放置半卧式藤椅一张,全身油黑色,轿槓使用的是竹槓。这种竹轿要比木桥轻得多,而且竹槓有弹力,使坐轿者感觉舒服。两个人就可抬到远处,现在的轿车就是这样得名的。这种轿适应范围广:政府官员下乡时,病人进城看病,医生出诊时,都会使用它代步。当然地主乡绅有雄厚财力也经常使用它。在素龙榃祝就流行过轿夫捉弄地主的故事,据说有一次,一个肥胖的地主,要请轿抬他外出,轿夫见他肥胖难抬,而且收费又按人头计,就设计拒绝他,先是二人面对面走,地主的下人即喊:“掉转头”,二人又变成背对背而拉。以后地主就不再叫他们抬了。解放后这种黑轿已停用,因为有剥削别人劳动的嫌疑,以后则改由单车及汽车代步了。(关哲)

TOP】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