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玑巷:罗定人的脐带

发布时间 : 2017-02-22 17:07 来源 : 罗定市新闻中心 浏览次数 : 37365次字号:

罗定故事(5)

珠玑巷:罗定人的脐带

    在我生活的几十年中,经常会听到一些罗定人说自己是珠玑巷人的后裔。本人少年时,村中婚姻嫁娶中,都有“通三代”的习俗,就是把年庚八字等情况写成帖子,交由媒人拿去互相交换。在请来的老先生向家人宣读帖子时,我就曾亲耳听到“原籍南雄府珠玑巷”等语句,因为本姓“关氏”是珠玑巷的后裔。
    珠玑巷古称敬宗巷,在今韶关南雄市北部约九公里处。该地现设有珠玑镇,珠玑巷只是其属下的一个村。该村的东面有沙水河,故又名沙水镇,河水经南部流人北江的支流浈江。
    珠玑巷在秦时就已存在。秦朝以前广东地域被称为南蛮。那时大庾岭小路与江西相通,称为梅岭,因是羊肠小道,马不能行,人过也只能背负。但因秦汉时北方战乱,有一些中原人就辗转经大庾岭迁来珠玑巷居住。
    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丞相张九龄(广东韶关曲江人)奉诏开凿梅关,拓宽路面至五米,从此,梅关驿道成为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陆上孔道。珠玑巷位于梅关古驿道上,地理位置优越,南来北往的文人学仕、达官贵人,富商巨贾,都会在此经过或停留,有的就在此落户。
    北宋时,金人人侵,中原战火不熄,从中原迁到岭南避难的人更多。他们在此驻足生息。宋朝皇室迁往临安(今杭州市)后,促进了江南的经济发展,珠玑巷也盛极一时,那时,巷内的商贩和居民多过千户,连同附近牛田坊一带57村,简直就像一个小城市。但是就此之前的漫长时间里,都没有多少故事传下来。
    南宋末年,珠玑巷发生一个悲壮动人的事件。南宋咸淳八年(公元1272年)皇宫内有一贵妃名胡菊珍被打入冷宫,后逃了出来,四处漂泊。在钱塘江边,得到运粮上京的珠玑巷富商黄贮万搭救,带回珠玑巷并结为夫妇。朝迁闻之,当即决定要派兵血洗珠玑巷。消息传来,珠玑巷人大惊,有33姓、97户人家,结伙分水陆两路南逃,到珠三角等地落脚。而胡妃见状,为了不殃及乡亲,便投井自尽了。
    南逃的珠玑巷人,在珠三角扎稳了根,繁衍子孙后代。经过元、明、清及民国以来几百年的发展,其后人人数已大增,并且向粤西(包括罗定)及海外迁徙,其经历则无法深究,一些姓氏只有靠族谱才知自己祖先的求生之路。以本姓关氏为例,经查族谱,得知胡妃事件时,吾太祖关树德、关世美与其它各户一样,砍竹扎排,由沙水人浈江,经北江南下,至南海九江时,因被大风吹破竹排,被迫上岸,就在九江定居,至今九江镇以姓关的人居多。明清时期,又有九江关姓人,为谋生,溯西江而上,向粤西发展。改革开放后,九江镇的关姓人,为纪念先人逃难的历史,特在九江边,建牌坊一座,取名为“破排角”。2013年,九江镇政府,又经上级批准,拟建宗祠及文化馆合二为一的建筑一座,取名“世美堂”。清明节奠基时邀请我老家附城关屋村及榃滨思理村关姓派代表参加,本人因捐资500元而获赠仿玉“世美堂”模型(微缩)一个。
    珠玑巷自胡妃事件后,经过元朝灭宋,又数度有人南迁,以后一段时间,变得冷落萧条。但明朝以后又开始繁荣起来。明朝诗人黄公辅有诗《过沙水珠玑村》: “长亭去路是珠玑,此日观风感黍离。编户村中人集处,摩肩道上马交驰。”就是当年珠玑巷繁荣的写照。
    寻根问祖游珠玑
    改革开放后,各种祭祖的禁令不再存在,前往珠玑巷寻根祭祖的热潮渐渐兴起。国道及高速公路建成后,热情更高。本人退休后就已有此念头,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到珠玑巷一游。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广州市长黎子流极力推动珠玑后裔寻根问祖,原设在香港的“珠玑后裔联谊会”也迁来广州,由黎子流任主任。他任职后,极力帮助珠玑人改善现状。各种研讨会不断举行。李大傻的小说《珠玑巷传奇》出版,粤剧《魂牵珠玑巷》的上演,以及南雄市人民政府拔出专款,对古道和巷内的三座门楼修葺,又再建设胡妃殿,雕塑胡妃像等消息的传播,在这种气氛下,更坚定了我的决心。于是在自认为还能走路爬山的情况下,不顾70多岁高龄,毅然选择于2008年5月2日,登上旅行社的大巴,参加了广州至丹霞山、珠玑巷(含梅关)二日游活动。现先将游珠玑巷的见闻略述于后:
    2008年5月2日,一早,我在广州登上了旅游大巴,出了太和收费站后,车子就在京珠高速路上飞奔,到了韶关市附近,转入省道前往仁化县,到达丹霞山景点后,稍作休息,然后开车前往几个景点作走马观花式浏览,午餐后,开始进入主要景点——登丹霞山最高峰,历时约2小时,下山集合时已是下午3时,随即开车前往南雄市,当晚就在南雄市下榻及晚餐。在南雄市住宿时我有惊奇的收获:原来这间旅游饭店的每一个房间都放有一本《南雄县志》,我住的房间只有我一个人,我沐浴后,就关起房门,静静地阅读起有关珠玑巷的部分。除《县志》外还有一些有关梅关的资料,我也一并详阅,并加摘录,这些信息无疑给我下一步的行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次日一早,早餐后,经过不到半小时的车程,就到了珠玑巷。车子停下后,团友全部下车,步行跨过驷马桥,就进入珠玑巷的范围了。走了10多米,就是一个牌坊,也是第一个门楼,看来门楼是重建不久的,十分简洁,两边各有石狮一只,门楼顶上书“珠玑古巷”4个大字。穿过门楼,是一片开阔的草地,没有什么建筑物,只有东边一幅高大的用金属搭起的高墙,上方一行红字“珠玑古巷南迁姓氏名录”。下面有很多小方格,每格写有一个姓氏。旁边说明是什么“郡”,出自何省何地。我没有精确清点,但起码超过一百姓。这就使我顿起疑心:不是南逃的33姓吗?何以有这么多的姓氏呢?我只对“关姓”部分拍照。正思疑问,已到了二门,即中门楼,名“珠玑楼”,门楼分二层,底层是一个大拱门,二层是绿色琉璃瓦盖的神龛。两层间有石刻“珠玑巷吾家故乡”字样。巾门的左边(西边)建有“胡妃殿”一座,是红色琉璃瓦檐盖顶,内有胡妃玉像一座,供人参拜。踏进中门楼,在其左侧有六角亭一座,高约七八米,亭中立着石塔一座,塔共7层,相传塔底下是胡妃当年投的古井。亭的旁边有大石一块,上刻“贵妃塔”3个红色大字。离塔向北行,两边是一层的砖瓦木平房,中间是鹅卵石铺就,宽约4米的路。平房都是独立的单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各房门前都放有一块木板,上书“某氏祖居”4字,门额上也写此4字。我于是边行两边看,突然让我惊呆了:“关氏祖居”4个大字就出现在我眼前,我随即举起相机拍摄,然后进入屋内,有关姓留守老人迎接。我也随乡入俗,在祖先牌位前上香及礼拜。随后与留守老人简单交谈,了解一些情况,然后留下红包及姓名、地址。出门一看,团友们和导游已不知去向,我也一直向前走,我怕耽误时间,也不过凤凰桥,便向左往新祠堂群走去。
    说到新祠堂,那又是另一番新景象。新祠堂是全新建造的,一座挨着一座,形成一条数百米的祠堂街。据说这里原是323国道的路面,以后国道的这一段迁往西边约百米远的地方通过,这里就变成建祠堂的最好地皮了。祠堂街分南北两段,北段只在西边建祠堂,东边是个大池塘,在祠堂门口及街边可远观凤凰桥及古榕树及其附近的民居,这也许是设计者特意安排的。而南面的祠堂街则两边皆建祠堂,南北分界处新建一座门楼,上方有黎子流书写的“祖居纪念”4个大字,而黎氏祠堂也在南段。说到祠堂的建筑,用“豪华”2字形容并不过分。祠堂相同的是:占地每座都相同,高度也基本一致,建筑形式则各有千秋,有的门前设柱,有的有柱并有包台,而多数的山墙都造成“镬耳”,而镬耳又花样百出,只有亲眼看过为实,而本人的笔是无法写出来的。说它“豪华”,因为各祠堂的用料都是昂贵的,除了砖石,钢筋水泥以外,各祠堂上盖都是各种颜色的琉璃瓦,墙身均贴上各种颜色的耐磨砖。据我推测,这条新祠堂街应该只有20年左右的历史,也就是寻祖之风最浓时,一哄建起的。
    最后,我参观了珠玑巷博物馆,它就座落在祠堂街的南段。馆内展出的实物不多,较多的是文字介绍,而最令我关注的是一幅大玻璃镜框镶着的珠肌巷南迁姓氏,总计有152姓!这就使我初人珠玑巷时的疑问得到了解答,我随即用相机拍下珍藏。原来在胡妃事件之外,宋、元、明、清各朝代,都陆续有人南迁。即陆续有北方迁来,又有人向南迁去,不过胡妃事件的33姓、97户是南逃。在我看来,逃与迁是不同的,逃是逃命,不逃走就可能没命,而迁是搬家,向好的地方迁去。逃是不分水陆路,不分昼夜,没有固定的目的地,而迁则是有了目的地,而从容不迫地前往的。在我刚刚参观完鹅卵石古巷,门前放有“某氏祖居”的户数不超过一百户,而按南迁有152姓,其它几十姓怎样呢:只能这样解释:他们全姓氏人均南迁了,没有人留守。他们现在也只能寻根而不能拜祖。匆匆游完珠玑巷,已是日上三竿,导游已一再催促,要去爬梅岭,登梅关了。
    伟哉!梅关
    南岭山脉,亦称五岭山脉(即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这五岭山脉,像一座五指山横卧在江西、湖南、广西(部分)之间,也许是多少年前人们得罪了玉皇大帝,它就把这大山往这里一放,令人们南北分隔,老死不能往来?这还不止,连气候也发生了变化:冬天冷空气南下,被大山一阻,就封消了,岭南仍温暖如春,但当雨季来临,南方正需雨水时,海洋暖湿气流登陆,冷空气被大山挡住,不能下来与海洋气流相撞而成雨,因而引发岭南旱灾。
    据史料纪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北筑长城,在南岭山脉则开三关,即横浦关,阳山关、涅鸡谷关,打开了沟通南北的三条通道。横浦关就筑在大庾岭上,当时横浦关也称秦关。而当时所谓“关”,不过是岭顶上人行小道设的一道简易关卡,以后为战争所毁。
    梅岭的得名,相传是根据南迁越人(勾践时的越国)首领梅绢的姓氏得来的。战国时中原战乱不堪,其中一支以梅绢为首的越人,翻山越岭,来到大庾岭上,被眼前风光所吸引,决定在岭之南定居,人们就把这一带称之为梅岭。
    隋唐以前,中国远销国外的商品,多为丝绸与茶叶。商人从古都长安,经甘肃、新疆、中亚乃至欧洲,后人称为陆上丝绸之路。隋阳帝开凿运河后,要以中原沿黄河,大运河南下,经扬州溯长江而入鄱阳湖,再逆赣江,章水而上,过大庾岭而入广东,然后顺浈江、北江到广州,再运往海外,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唐代经济得到空前发展,但从中原经江西通往岭南的仍是秦汉时开拓的“新道”因年久失修, “山道狭深,人若峻极,故以载,,则不曾容轨,以运,则负之以背”。就是说:这条破旧的小路,马固不能通行,人也只能背个大背囊爬行。完全不能适应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唐玄宗令丞相张九龄督率民工从梅岭顶处向下开凿,硬是把盘石削去10多米,变成一个底宽5米的石山凹,同时旧梅岭小道相应削低,使坡降低,路面扩宽至5米。经过两年的艰辛,一条沟通江西、广东的宽阔驿道出现了。以后,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揖。宋朝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又在梅岭的隘口上修建关楼一座。犹如在高大的城墙上筑了一度城门,称为梅关,并在南北梅岭旁广植梅树。历代又在其南北建有寄梅驿、红梅铺、止去亭、望梅阁、六祖庙、张九龄祠,观音庙等一批建筑。许多文人墨客经过此地都触景生情,吟诗作赋,据说宋朝苏东坡被贬海南岛时,路过梅岭时,即吟咏《庾岭红梅》诗一首:“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红雨热红梅”。据统计仅江西《大庾县志》中就收缉张九龄、宋之问、刘长卿、沈期、苏轼、张九成、文天祥、汤显祖、戚继光、袁枚等人的传世佳作200余首。至商贸方面,自明代三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以后,中国与国际交往更加扩大。当时,前来我国朝贡或通商的有暹罗,爪哇、苏门答腊等30多个国家,以及欧洲的荷兰、意大利等国,他们带着珍珠、玳瑁、玛瑙、象牙,犀角等奇珍异物来中国,多从这条通道进入中原。据说第一个外国传教士利玛窦,当时也是途经此关而北上京城的。当时我国出口的商品,除丝绸、茶叶外,景德镇瓷器也远销海外。宋太宗时,特在赣江上游靠梅岭处设立南安府(相当现在的地级市)作为进出口商品的重要转运场所,但自清末民初,粤汉铁路修通以后,五岭山脉中各通道都被其代替,梅岭通道也从此式微,如今就只能成为人们怀古的地方了。
    车子离开珠玑巷向北开,不一会儿就已到梅岭脚下,停车后团友们就纷纷下车,随即大步向岭上走去。团友都是年轻力壮的人,梅岭海拔只有400米,坡度不算大,他们向上爬走很轻松,团队年龄我最大,一个70多岁的老人自然成为落伍者了。但我意志坚决,暗暗下定决心,不达岭顶,决不休止。于是我低着头,喘着气一步步地向上走,对于岭上两边设立的什么六祖庙、望梅阁等建筑我都从不触碰,甚至路边的陈毅同志的诗“梅岭三章”,我也未停脚赡仰。而对于脚下所走的路,我却有所思考,我认为这五米宽的路,当年修筑时,是把表土拔开,让岩石露出,然后凿平,凹下去处用石块补上,使不至于太崎岖,而不是用石块砌成似楼梯级。现在除路中央人多践踏处石头多露外,两边均草与石共生。双侧所植梅树,此时不但没有梅花,梅子也已摘光,只剩绿色浓密的树叶。我在休息3次后,继续前行,我决心非达目的不可。突然一抬头,看见一座城门就在眼前,城门顶上刻有“岭南第一关”5个红色大字。再往前行,见城门两侧,还有一付对联,一边是“梅止行人渴”另一边是“关防暴客来”我即用相机拍下。进入门洞内,站在正中央,顿时有一种“一脚踏两省”的感觉。环视洞的四周,只见门洞由砖石砌成进深约5米,关门高3.5米,内宽约3米。向北行出了门洞,转身向南,只见北边城门顶上刻有“南粤雄关”4个红色大字,而在西侧则竖立一块大石碑,碑高约3米,宽约1.5米,上刻“梅岭”两个苍劲的大字,是阴刻,十分醒目,相传是清乾隆年间一个官员所写。再仔细地看,整个关楼高约5米多,宽有6米。其楼顶至山顶还有约5米多,也就是说,当年唐朝开凿的关隘比现在的关楼要高两倍。我在沉思:在当时既无炸药,又无机械及电器用具的情况下,只有靠民工每人一个铁锤、一个铁凿、一锤锤地敲打,整个工程耗时两年,就不奇怪了。走出门口向北行,还是江西境界,此地有十多米比较平坦,路边有不少摊贩,他们摆卖着经过腌制调味,有咸、甜、酸、辣等的梅子,也有粉、面、粥品等小食。这儿有一个像风雨亭样的建筑,供游人休息之用。看其结构是用钢筋水泥造的,是近期才改建的。其中有一处栏杆是露天的,凭栏远眺可以居高临下地广览开阔的大地。经向江西老表了解,才知道那就是赣江上游的小平原,最远处像有一个城镇,原来那是江西的大余县,亦即古代的“南安府”,后经查史料,原来千古绝唱《牡丹亭》,其《牡丹亭>真址就座落于南安府衙的后花园中。此后花园非常宽阔,景致甚多,有点似《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这使得江两临川才子汤显祖(明代著名剧作家)两次逗留南安,倾心创作了浪漫主义杰作《牡土丹亭》 (曹雪芹称它为艳曲),讲述一个缠绵、凄婉的爱情故事。南安太守的女儿杜丽娘,一次在游牡丹亭时,与准备上京考状元的书生柳梦梅相遇,两人一见钟情。无奈柳生要赴京应试而不能久留。杜丽娘以后因得单思病而逝,柳梦梅被钦点状元后,回到南安,知情后悲痛欲绝,后绕牡丹亭三周,令杜丽娘还魂复生,有情人终成眷属。充满千般爱惜,万种温存的戏曲《牡丹亭》一时名播四海,全国各剧种争相演出,并定为保留剧目。广东粤剧《牡丹亭》也久演不衰,并成经典剧目保留至今。由于其内容及曲调皆令人百看百听不厌,笔者除经常聆听外,并珍藏有光盘自用。历代文人墨客途经大庾岭时,无不来南安寻幽、探胜,留下佳词丽句。1963年我国著名戏剧家田汉来到大庾岭下,在牡丹亭旧址写下赞语:“留得牡丹亭子在,晶莹应不让金沙”。
    在江西境的风雨亭停留后,我发现团友们都不见了,可能他们继续往北观赏梅岭的北段,而我因为一来时间已不足,二来往北行是下坡,回来又要爬岭,气力明显不支,所以就转头再穿梅关口,回到停车处集合了。车子经323线上京珠高速,于中午12时到达南华寺。在此吃午饭,并用1个钟头进南华寺浏览及休息,下午2时从高速路返广州时,已是傍晚时分,此次旅游全程即告结束。
    此次游珠玑巷,登梅关,收获是不少的,但不足的是时间仓促,走马观花。诸君若有意北游,建议以自驾游最好。约友数人,驾车一座,从罗定开始,全程高速,到南雄市住一宿,次日前往珠玑巷,以一个上午详尽玩完珠玑巷,再以半天时间,细游南北梅岭,如当晚驱车回广州亦可。但我建议最好在南雄再住一晚,次日沿国道323线,穿大庾岭(大梅关西面)到访昔日古城南安府,尝遍各种腌梅,品尝驰名南岭的正宗南安腊鸭,凭吊千年胜景牡丹亭。时间最好选择元旦前后,因那正是严冬,梅花盛开,白雪红梅,自有一番胜景,更有惊奇的是:岭南梅花盛开时,岭北(江西段)梅花正含羞未放呢。(作者:关哲)

TOP】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